

微信公众号:科锐消防
官方微博:tpp.com/xfkerich
客服QQ:3137463771
时间:2017-02-24 来源:科锐消防
进村入户张贴宣传农村防火注意事项。记者熊诚摄
西江举行消防安全培训。李雪摄
缘起
青山绿水间炊烟袅袅,木楼人家掩映其中,这是在苗乡侗寨随处可见的美丽生活场景,也是黔东南州多彩原生态文化中极其绚烂的一抹颜色。
木楼、聚居,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它在呈现出独特风情的同时,也带来了火灾隐患。
2014年1月25日,镇远县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侗寨报京大寨发生大火,148栋房屋被烧毁、损害。2014年12月12日,剑河县最大的苗寨之一久吉苗寨发生火灾,60余栋房屋被烧毁。
两起火灾,一个发生在岁首,一个发生在岁末,这样的时间节点给人警示。
今天,在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本报推出黔东南州农村消防主题报道,透过笔端去剖析多年来黔东南州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分享政府、消防部门、村寨在长期与火患搏斗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有效做法。
黔东南州麻江县最近出台一项决议,全县63个行政村,每村配备一名专职消防安监员,安监员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举动虽小,却犹如一颗小石入湖,激起层层涟漪。“从中既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重视,也可看出农村消防工作正逐渐规范化。”麻江县消防大队大队长杨敏说。
黔东南州共有3549个行政村,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由于历史原因和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农村房屋多以木质结构为主,55%的村寨处于半山腰,地势落差大,水源缺乏,防火能力低,火灾隐患突出,火灾易发多发,消防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早在2002年,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便在黔东南州诞生。
2007年至2012年,黔东南州大力实施以“六大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建设。对全州150个50户以上木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实施“六改”工程(寨改、房改、电改、厨改、水改、路改)。除省政府投入的6000万元专项资金外,黔东南州共投入经费1.601亿元,开展“试点”村寨建设157个,电改3.9137万户,厨改3.4938万户,修建进村道路、高位消防水池、普通消防水池,铺设消防管网、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机动泵、水枪、水带等消防设施。
2013年,黔东南州启动木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电改”建设,利用两年时间投入3.59亿元,对50户以上木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计29.5529万栋房屋实施电改。目前,全州共投入1.188亿元完成16.3005万栋房屋“电改”。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还先后总结和推广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措施。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回到解放前。”这就是火灾后果的真实反映。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省民政厅、省保监局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以解决受灾群众“住有所居”民生问题为突破口,黔东南州民政部门会同人保财险黔东南分公司于2008年8月率先在台江县开展了农房灾害保险试点,截至2014年年底,全州17个县市区共计投入近3000万元对51万余农户进行统保,全部实现农房保险全覆盖。
黔东南州还加强农村消防队伍力量建设。目前有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97支1563人,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0人,鸣锣喊寨队伍3612支7919人,三十户联防小组9658个。
西江女子义务消防队队员正在学习使用消防抽水机。李雪摄
华寨村村民聚集在“合约自治”碑前阅读。 谭元勇摄
西江千户苗寨:多道防线筑牢“防火墙”
虽已进入旅游淡季,但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游客仍络绎不绝。其中7名着装整齐的消防队员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每天都要巡逻检查,确保苗寨内无火灾隐患。”带队的西江消防站副队长顾永斌说。
有着1300多户人家的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民居全为木质结构,村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吊脚楼群鳞次栉比,美丽壮观的同时,也隐藏着较大的火灾隐患。
专职消防队成立时只有6人,而今已发展至26人。“苗寨的消防检查并不只是在重大活动和节庆时才开展,而是每天都会进行。”西江镇消防站副队长杨启清介绍。
除每天进村入户巡视检查外,消防站还在苗寨最高处观景台附近设有两个观察哨,每个哨卡每天安排两名消防队员值班,配备了望远镜、对讲机,对全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给消防安全又添了一道“防火墙”。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为增强西江村民的防火意识,提高防火技能,让人人都能成为消防员,消防站队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消防演练,教村民如何使用灭火器材等,使村民在发生火灾时除了能确保自身安全,还能和专职消防员一起灭火救灾,及时消除险情,把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培训,目前西江苗寨除了专职消防队外,还有四支义务消防队,每支队伍都有十来人,其中还有一支女子消防队。
据西江镇干部周柱榕介绍,随着当地百姓防火意识的提高,苗寨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在2011年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如发生火灾,将对火灾责任人按“四个一百二”进行处罚,即火灾责任人要出一百二十斤米酒、一百二十斤糯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白菜,请全寨人吃饭,并罚鸣锣喊寨一个月,村民们对此都非常拥护和合作。
|
|
华寨村老党员罗永祥在鸣锣喊寨。谭元勇摄
麻江复兴村:消防安全网格化
1月12日,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村委会门前的公路上,十来位身着迷彩服的人正摆弄两台手抬机动消防泵组。
这些身穿迷彩服的人是义务消防队,每个星期,他们都要选择一天,把设在村委会的“消防网格化办公室”里的消防机动泵组抬出来,发动一次,看看机器能否正常运转。
“对这事,大家都很上心。”复兴村村主任金化超说,两年前村委会对面的三户人家着过一次火,虽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但火灾现场人们的那种惊慌、悲泣画面刻在了所有人心中,不让灾难重演成了复兴村人维护的共同目标。
作为仫佬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复兴村90%的房屋都为木质结构,一旦失火,很容易酿成“火烧连营”的惨剧。早在2005年,村里面便组织了义务消防队,但因为缺乏必要的消防设备,队员们能做的只能是多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现在情况已大不一样,村委会不但设有“消防网格化办公室”,还配了消防机动泵组、水枪、灭火器、扑火扫帚、安全帽等设备。更重要的是,全村都构建了网格化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
在复兴村“网格化消防办公室”,责任奖励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宣传教育制度、火灾隐患排查制度、协同工作制度等均已上墙,全村6个村民大组被划分了4大片区,每片区都安排8名村民负责消防安全,并明确了责任人,标明了他们具体负责的户数、人数。
层层推进的消防网络,密集的消防宣传让消防安全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在复兴村马蹄组,村民们开始自主掏钱改造自家线路。
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在复兴村年轻人中一直遵照执行着,复兴村每个寨子都不能成为缺乏年轻人的空寨,每寨都保持着有五六个年轻人在家留守并轮流加入村里的义务消防队。“赚再多的钱,如果不注意防火,也是空的。”去年年初返乡的杨万金一回来就成了村消防队的一员。(记者陈丹 实习生 马丹)
锦屏华寨村:“合约消防”促平安
1月10日,夜幕降临,趁着农户劳作了一天在家的时候,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消防安全检查小组成员正在进入各家各户,开展例行消防安全检查。
“冬季,正是用火用电的时候,我们在这些关键时间点上,多次进入农户家检查,提醒注意用火用电安全。”村支书、消防检查小组成员龙运新说。
在华寨村操场边竖立的“自治合约”石碑上,刻有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共计21条。
记者看到,像“凡有易燃物(稻草等)进寨进家存放和乱搭乱接电线,存在消防隐患的住户,经检查仍未整改者,除限时整改外,自愿承担违约金50元……”这样直接涉及到村里消防安全的就有3条。
把消防意识扎根在群众心中,让消防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十年前,华寨村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寨老、退休干部、教师等商讨初拟出“村规民约”,然后上各家各户,逐项逐条征求意见,又将定稿后的条约上门由各家各户签字、按手印,认可实行,并刻进石碑。将石碑竖立在群众集中处,时刻警醒村民。
走在华寨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条条村道不见杂物堆放。村里消防卫生规定,村道是消防应急通道,不允许村民乱放柴草,凡是临时要堆放的,要提前跟村里打招呼。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清理完毕,否则按照公共卫生合约条款的规定处罚。
“村里每半年评比一次‘先进消防安全户’和‘卫生文明户’,我家因做得好,被选中2次,除得奖牌外,还获奖励100元。”村民吴新国说。
此外,华寨村还每月定期举行消防演练,要求村义务消防队员每个人做到消防器材熟练使用。
入夜,在华寨村,“铛、铛、铛,安全防火……人人有责……”的鸣锣喊寨声在村头村尾、大街小巷响起。这是由70多岁的老党员罗永祥负责的鸣锣喊寨。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迎新路868号德思勤城市广场A8栋12楼
电话:0731-82233119;0731-89793258
网址:http://www.xfkerich.com
邮箱:kerich@xfkerich.com
中联科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11001742号